不寒而栗是什么意思?

不寒而栗是什么意思

成语拼音: bù hán ér lì
读音正音: 而,不能读作“ěr”。
成语易错: 栗,不能写作“粟”或“票”。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想到、听到或见到令人恐惧不安的
成语辨析: 不寒而栗和“毛骨悚然”;都形容害怕、恐惧。但“毛骨悚然”语义重;并可形容非常冷;不寒而栗不能形容冷;可表示内心的害怕。
成语典故: 西汉武帝的时候,有个名叫义纵的人。他姐姐义殉是个医生。她因医好了皇太后的病,皇太后很宠爱她,义纵也因此得到汉武帝的任用。他先在上党郡一个县中任县令,后又升为长安县令。他在任职期间,能够依法办事,不讲情面,也不怕得罪有权有势的人,当地的治安有了很大的改变。汉武帝认为他很有才干,就调任他为河内郡都尉,后又升为南阳太守。 当时,南阳城里居住着一个管理关税的都尉名叫宁成,这人很残暴,利用手中的权力横行霸道,百姓们都很害怕他,甚至连进关、出关的官员都不敢得罪他。人们都说,让宁成做官,好比是把一群羊交给狼管。宁成听说义纵要来南阳任太守,有些不安。等义纵上任那天,带领全家老小恭恭敬敬地站在路边迎接义纵。义纵知道宁成这样做的目的,对他不理不睬。一上任,义纵就派人调查宁成的家族,凡是查到有罪的,就统统杀掉,最后,宁成也被判了罪。这一来,当地有名的富豪孔氏、暴氏因为也有劣迹,吓得逃离了南阳。 后来,汉武帝又调义纵任定襄(在今内蒙古)太守,那时,这个地区的治安很混乱。义纵一到定襄,就将监狱中二百多个重罪轻判的犯人重新判处死刑,同时将二百多个私自来监狱探望这些犯人的家属抓了起来,说他们想要为犯人开脱罪行,也一起判处死刑。 那天,一下子就杀了四百多人。尽管那天天气不冷,然而,住在这个地区的人们听到这个消息后都吓得不寒而栗。 义纵执法严峻,但也存在肆意残杀的问题,司马迁《史记》把义纵归入酷吏一类。
英语翻译: shudder with fear; tremble with fear
反义词: 临危不惧、无所畏惧
近义词: 提心吊胆、毛骨悚然、胆战心惊
成语解释: 栗:畏惧,发抖。不冷而发抖。形容非常恐惧。
成语出处: 《史记·酷吏列传》:“是日皆报杀四百余人,其后郡中不寒而栗,滑民佐吏为治。”
成语例子: 岂果脂粉之气,不势而威?胡乃肮脏之身,不寒而栗。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马介甫》
百度百科: 不寒而栗(bù hán ér lì):指不冷而发抖。指恐惧心理引起的惊抖。出自 《史记·酷吏列传》。【“不寒而栗”常误写为“不寒而粟”,应注意。】

不寒而栗的造句

不寒而栗

1、他讲的鬼故事生动形象,害的听他故事的人都会不寒而栗

2、问话的是一个短小精悍的汉子,眉宇之间隐隐还透露着一股煞气,让的一些炼体期的弟子不寒而栗

3、它爬行时昂头张嘴、速度极快,其凶色令人不寒而栗;经鄂州市水产局高级工程师徐兴川鉴定,“怪物”原产于巴西,俗称“巴西龟”或“巴西彩龟”。

4、想到小芳可能遭遇的种种危险,父亲不寒而栗

5、看到拶指这样残酷的刑具,我就有一种不寒而栗的感觉。

6、他眼中的寒光射出来,包含着一丝冷笑,交杂着不屑于蔑视,又令人不寒而栗

7、当然这些人中也有一些人的眼光令他不寒而栗,其中偶然露出的险恶的凶光,便如与他有杀妻夺子之恨般,简直是将他恨入骨髓了。

8、人人不寒而栗,一个个的都惊悚的站住了脚步,有几个胆小的竟然扔下了手里标志性的斧头,哭天喊地的跑路了。

9、洞里吹来的风像是属于北方冬天的,让人不寒而栗

10、她一想起她母亲的惨死就不寒而栗

11、他一想到不久后将被捕判刑,就会不寒而栗,冷汗淋漓。

12、不寒而栗:他不寒而栗地把花瓶擦干净,轻轻地放在书桌上。

13、光想想到了后世,那些圣人,准圣们,流着口水,两眼放光,成群结伙的围捕自己,就让张道松不寒而栗,天哪,那还让不让人活了。

14、春秋晋文公时,李离以执法严禁称著,一旦有错,绝不敷衍了事、文过饰非。贪官污吏只要一听到他的名字,就不寒而栗

15、转个弯,眼前的景像让我不寒而栗

16、粗狂的声音制止了众人的怨言,声色俱厉,使得在场的人不寒而栗,吵闹的大厅中立刻一片沉寂,惟有呼吸之声,此起彼落。

17、我只要一想到明天要去面试的事,便不寒而栗,万一主考官很凶时怎办?

18、祈念和平的战争资料展览竟然达到这样的歌颂侵华战争历史的感召效果,真令人不寒而栗

THE END